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二十)
36、王佩璋與紅樓夢:一代才女研紅遺珍
時 間:2014年11月
作 者:劉廣定 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一九五零年起約有三十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劫運時代。不幸遭劫的王佩璋女士(1930-1966)乃「紅學史」上一位稀有的奇才。北大畢業后不到四年間,即在紅樓夢研究上有不少超越當時成名學者的創見,也與俞平伯共同完成了第一部紅樓夢前八十回的「校字記」。但不僅未獲青睞及呵護,反因受迫害失去工作,而后選擇離開了那不再值得留戀的塵世。所遺研究成果則少人言及,或遭忽略,實在令人惋嘆。
作者介紹:
劉廣定曾在臺灣大學化學系執教四十余年,現為名譽教授。專業之外,喜愛研紅。著有《化外談紅》(2006年)與《讀紅一得》(2014年)等,近之論文多載于《紅樓夢研究輯刊》(上海)與《曹雪芹研究》(北京)等刊物。今將所搜集到王女士的研紅遺珍匯成一冊,并略加介紹,以期這株異卉的豐采稍得重現于世
37、湮沒的悲歡── 「中聯」「華影」電影初探
時 間:2014年11月
作 者:林暢 著
出版單位:香港: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
前言 VII 被湮沒的悲歡
推手
一個電影人的「無間道」
重讀川喜多長政
作者
戰火中的朱石麟電影世界
淪陷時期的光影堅守者──淺論「中聯」「華影」時期幾位電影導演的藝術風格
作品
重說《萬世流芳》
佳期誤──論電影《博愛》
每顆心兒都知道,過了黑夜是清早──漫談《萬紫千紅》
戰火中的音符
尷尬的落幕──《春江遺恨》的開始與「華影」的結束
時代
光影對照集:雜談二戰時期的英法影壇
黃天始回憶:一段被遺忘的中國電影史(1937-1945)
資料選輯
中聯華影組織數據
中聯各部門負責人員名單
「中聯」、「華影」片目
審判附逆影人日程表
38、晚清外務部之研究
時 間:2014年11月
作 者:蔡振豐 著
出版單位: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清末外交機構變革與外務部成立
第一節 外交機構之演變
第二節 改革外交之主張
第三節 外務部之成立
第三章 外務部的組織、人事與經費
第一節 外務部之組織與變革
第二節 外務部之人事分析
第三節 外務部之經費分析
第四章 出使制度與地方交涉機構
第一節 出使制度的變革
第二節 地方交涉機構的設置
第五章 外務部的三階段發展
第一節 早期發展(1901-1907年):奕劻與瞿鴻禨
第二節 中期發展(1907-1909年):呂海寰與袁世凱
第三節 晚期發展(1909-1911年):梁敦彥與鄒嘉來
第六章 結論
39、摶泥幻化:院藏歷代陶瓷
時 間:2014年11月
作 者:陳玉秀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插花、賞花、種植盆栽或營造盆景,已有千年以上發展史。將大自然美景移于居室,豐富生活趣味,至今仍然蓬勃風行,生氣盎然,并衍生許多流派,豐富人們的生活。「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圖錄以「盆景器」與「插花器」兩單元,說明明代以降花藝的發展,呈現明清兩代花器風尚,使我們藉此領略古典花藝與現今流派的聯結,對當今花藝創作者亦能有所幫助
40、香港天主教傳教史1841-1894
時 間:2014年10月
作 者:夏其龍 著,蔡迪云 翻譯
出版單位:香港: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香港天主教教會是少數從香港開埠伊始便一直存在至今的機構之一,與香港同步成長,貢獻良多。早于一八四一年,羅馬天主教會已于香港設立傳教區。香港天主教教會及各修會為當時的香港貧病老弱者提供大量的慈善福利服務,大大減輕了剛成立的殖民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沉重負擔。時至今日,除宗教服務外,教會在香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方面仍然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盡心竭力地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化及專業的服務。
歷史研究方面,與其它宗教相比,有關早期天主教教會全面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究其原因,與其封閉性及研究難度不無關系。天主教教會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團體,對復雜的內部組織架構、相關人物、修會及傳教團體之間的錯綜關系,非內部人士難以明了;加上早期有關教會及各修會的源文件,多以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或葡萄牙文記錄,大大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本書作者夏其龍神父,多年從事天主教傳教史的研究工作,非但對教會內部運作熟悉了解,加上熟諳多種歐洲語言,對掌握、驗證及分析有關源文件大有幫助,研究的可信性亦大為提高。
書中大部分內容依據香港教區檔案處、羅馬教廷傳信部,以及歐洲多個修會所提供的大量文獻寫成,資料翔實,言必有據。而作為一位客觀及持平的歷史學者,夏神父對于教會成立初期的權力斗爭、教會與政府間之角力、傳教團體間的齟齬、華籍及外籍神職人員間的矛盾等人性化的一面亦如實述之,絕無回避,把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發展歷程全面地展現于讀者眼前,對本地早期社會、宗教、教育,以至慈善福利方面的研究來說,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著作。
著者簡介:
夏其龍,天主教司鐸。現任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曾攻讀哲學、神學、傳媒及歷史。研究興趣包括教會史、文明史、拉丁語,也涉獵客家、墓地、燈塔等研究。
譯者:
蔡迪云,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榮譽學士、香港大學法律專業證書(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及法學碩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中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