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臺灣、香港近期主要漢學刊物、著作目錄(2011年)
著作
1、《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
作者:朱英誕 著,朱紋、陳均 編訂
出版社:臺北:秀威信息2011年9月
內容簡介:本書是詩人兼學者朱英誕先生晚年的隨筆作品《苦吟詩人李賀(長吉評傳)》、《笑與「不笑」——一位罕見的幽默詩人(誠齋評傳)》和《梅花依舊——一個「大時代的小人物」的自傳》三種之合輯。前二篇闡釋不同風格詩人的生平與詩文,剖析其思想脈絡,顯示作者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之企圖;其文風清婉曲致,娓娓道來自成一格,散發出獨特的敘述魅力。末篇是朱先生以隨筆寫就的「自傳」,讀者當可從中獲悉作者一生對「詩歌」之熱情與不懈追求。
2、《情與韻:兩岸現代詩集錦》
作者:張健 編
出版社:臺北:秀威信息2011年9月
目錄:
自序
余光中情詩七型
周夢蝶情詩五式
洛夫情詩九式
蓉子情詩十式
鄭愁予情詩十二式
林泠情詩九式
楊牧情詩十二式
忠臣·詩人·游俠·隱士——論阮囊
論羅門詩的二大特色
瓶中歲月的勝利——論曹介直詩
一醉乃至醒——論商略的四首小詩
偶然的靜立——小論黃用情詩
小論夏宇的詩
不要砍我的相思樹——小論洪淑苓的詩
論北島的詩
顧城情詩十二式
舒婷情詩十三式
3、《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
作者:(臺灣太魯閣族)旮日羿·吉宏 著
出版社:臺北:山海文化雜志社2011年7月
內容簡介:此書從三個向度道出了太魯閣族群歷史與樂舞的相遇:首先,針對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進行口述調查,造訪耆老過程中,不僅迸發各自家族相異的山水遷徙經驗,也形塑了太魯閣族歷史想象與感性認知。其次,本書整理了早期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記錄,并與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感恩祭詞歌謠對照分析,從中探索并反思歷史變動的軌跡,此外,作者也透過太魯閣族音樂家之探訪,了解他們的部落經驗與樂舞體現,交會之際,無疑是大時代之下的真切響應。其三,有關太魯閣族歌謠樂舞的傳習體現,由「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成員們共同設計戲劇舞碼,以「尋回失落的印記」為主軸,在舞臺展演中敘述一段遙遠卻又貼近自身的族群記憶,在現代劇場與樂舞傳統的激蕩下,觸動了太魯閣族人最深刻的靈魂。這是旮日羿·吉宏與「原舞者」合作之下,將田調數據轉化為動態樂舞的另一嘗試,書中也呈現其思考轉折與心路歷程。
4、《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
作者:邵雍 著
出版社:臺北:秀威信息2011年7月
內容簡介:全書分為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兩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部分。近代會黨部分以檔案為中心,集中闡釋了太平天國時期、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的歷史軌跡、代表人物以其與時代潮流的互動作用。民間信仰部分以經典為中心,研討了近代以來至抗戰爆發這一歷史時段普通民眾的社會心理、價值傾向與倫理觀念,并對華北、華中以及江南等區域進行了重點探究。
5、《漢文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法鼓佛教學院 編
出版社:臺北:法鼓文化2011年7月
目錄:
通序(釋惠敏)
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緣起(竺家寧)
序言:佛典語言只是「標月指」嗎?(釋惠敏)
安世高譯經之考察(釋果暉)
Aspectual structures in Buddhist Chinese texts(Barbara Meisterernst)
從部分佛教慣用語看《分別功德論》的翻譯年代(方一新)
高田時雄《據敦煌資料的漢語史研究》譯后——兼與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比較(馮良珍、溫振興)
魏晉南北朝至宋代「動+將+趨」結構研究——以漢文佛典作考察(王錦慧)
再論漢譯佛經新詞、新義的產生途徑(王云路)
《一切經音義》用字異文釋源——以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為例(上篇)(陳五云)
唐宋代禪宗語錄中助詞「卻」的分析——以《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為例(具熙卿)
五代禪籍「V諸」的詞匯化探析——從古漢語「諸」說起(周碧香)
運用「N元自然語言模型」探究佛教文獻詞匯與文體特征——以《法華經》為例(釋惠敏、釋法源、李家名)
漢譯佛典「住」與「著」初探(高婉瑜)
《大寶積經》的譯本考(王文顏)
佛經語言詞匯的數字服務功能(杜正民、釋法源、李家名)
兼具親屬與社會稱謂的「阿」前綴稱謂詞研究——以漢譯佛典為例(洪藝芳)
如何解讀孤本疑偽經——以《佛說安墓經》為例(梁曉虹)
悉曇學與等韻學關系再探(施向東)
譯經者的困惑一例(張幼軍)
《一切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徐時儀)
論佛經詞匯研究的幾個途徑(竺家寧)
漢譯佛經中的「為」字選擇問句(盧烈紅)
中古漢語工具格論元角色的顯現與句法成分的構成——中古漢譯佛典工具名詞的句法結構探析(張美蘭)
試論漢譯佛典四言格文體的形成及影響(顏洽茂、荊亞玲)
連詞「正使」的產生和發展(蔣冀騁、徐朝紅)
山西方言所見敦煌俗文學中的語言現象(喬全生、崔容)
竺家寧〈《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迭現象〉商榷(釋宗舜)
索引
6、《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作者:韓晗 著
出版社:臺北:秀威信息2011年7月
目錄:
代 序 開墾學術的處女地——序韓(日含)《可敘述的現代性》導論 建構「群像式」的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兼談「二十世紀文學史」的學術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 國家意識、文學敘事與學者參政——以《新語》半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二章 「遺失的美好」——以《絜茜》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三章 知識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話語范式——以1930~1937年《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為核心的學術考察
第四章 獅吼聲何處——關于《獅吼》雜志及其后期文學活動史料考
第五章 「怎樣遺忘,怎樣回憶?」——以《現代文學評論》為支點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 「那歌聲去了」——重評《夜鶯》雜志及史料辨酌
第七章 從「話語媒介」到「文學場」——以《筆談》雜志為核心的史料考察
第八章 烽火中的吶喊——以《吶喊(烽火)》周刊為支點的學術考察
第九章 上清舊文學之弊,下開新儒家之源——關于《學衡》雜志的再思考與再認識
余 論 關于現代文學期刊研究的建議與思考
后記與致謝
7、《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
作者:郭曉東 著
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6月
內容簡介:本書共收六篇短論,分上下兩篇,上篇以宋代的道學及與道學相關的經典詮釋為主題,下篇主要以清代《春秋》學為主要研討對象。前三篇論文圍繞著宋代道學而展開,討論了宋代道學家對經典的創造性詮釋及其所體現出的與傳統漢唐儒學的不同特色,同時也指出道學的成立離不開對經典的詮釋,特別是到作為道學之集大成者的朱子,依然追求經典詮釋的客觀性與正確性。后三篇論文圍繞著清代《春秋》學而展開,分別以莊存與、戴望和蘇輿為例,對清代《春秋》學作了不同面向的考察。從中可清楚地看到:盡管學術立場與政治立場各異,但清代以公羊學為中心的《春秋》學,無不以通經致用為職志,努力地將經術與政事挽合為一體。如果說宋明道學致力于傳「道」的話,那么其中所體現出來的經學視角則表明其并不廢「學」;如果說宋明道學致力于明「體」的話,那么,以清代《春秋》學為代表的經學則充分地表現出儒學達「用」之面向。因此,「經學」與「道學」并非截然無所關涉,對于理解儒學之全體來講,它們必須兼容并包,必須相互補充,才可能真正溶道、學、政于一體,而不致于有所偏頗。
8、《法雨靈巖:中國佛教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印光法師研究》
作者:張雪松 著
出版社:臺北:法鼓文化2011年6月
內容簡介:印光法師(1862-1940),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圓寂后被公推中國凈土宗十三祖,本書力圖通過對印光法師的重新解讀,加深對中國近現代佛教史的理解,拓寬國際學界對凈土信仰的認識。印光法師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利用現代化的交通、郵政系統,在全國各省市,乃至海外編織起龐大的佛教網絡,這絕非是我們一般心目中「保守僧人」所能為。這些不應該成為近現代佛教史研究中「被遺忘的角落」,通過印光法師,我們能夠看到近現代佛教史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散心念佛」還是「一心不亂」,這些都是近現代凈土宗教義爭論最為核心的問題,通過本書,我們亦可窺知印光法師在這些問題上獨到的見解。
9、《「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
作者:陳立勝 著
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6月
內容簡介:本書由上下兩編構成。上編在身體轉向這一當今學術視野下,揭示宋明理學的身體本體論建構、「體知」內涵與鏡喻思維的基本特征;下編通過對《論語》勇論的詮釋史、《大學》文本的「經典性」之爭、「親民」與「新民」古今之辯、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朱子讀書法等個案的考察,勾勒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之中的尊經、尊古、尊圣與尊道、尊心的諸向度之間的關聯與張力,闡發儒家經典詮釋的本色,展現儒家思想藉經典詮釋承前與啟后、繼承與創新的機制。
10、《從遞信部到國史館:建筑的歷史》
作者:林滿紅 主編
出版社:臺北:國史館2011年5月
內容簡介:建筑為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辦公廳舍,1924年興建完成,設計者為森山松之助。遞信部當時主掌全臺郵務、電信、儲金、匯兌、簡易保險、郵便年金及航空等業務之監督與規劃。本建物為市定古跡,是臺灣建筑史中歷史式樣建筑走向現代主義建筑的轉型期代表之一,深具歷史意義與建筑美學價值。此外,擁有當時最新穎的設備,如:消防、升降機,以及防火、防盜窗等裝置等,體現對建筑安全的重視。本館2007年接管該古跡后,規劃古跡再利用,為使該建物生命得以延續,賦予舊建筑新使命,規劃本展覽介紹該建物的歷史及建筑美學,一方面將古跡的風采再度展現世人眼前,更使民眾由參觀展覽的過程中,認識該建筑的價值,并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
11、《北朝服飾研究》
作者:黃良瑩 著
出版社:2011年5月
內容簡介:古代中國素有衣冠之國的雅號,豐姿多彩的服飾是中國人外在文明的體現。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一徦復雜深奧的學問,因為中國服飾有著悠久而自成系統的發展歷史。北朝民族融合與中古常服之形式是書中多元的北朝服飾總的走向是趨于統一,是以北方民族服飾的發展為主流,兼蓄漢族和外來文化的服飾,涇過二百多年的整合,逐漸形成為各民族普遍接受的常服。
12、《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作者:朱汝曈 著
出版社:臺北:秀威信息2011年9月
目錄:
第一章 白話與文言之爭
第二章 雅文學與俗文學之爭
第三章 為人生與為藝術之爭
第四章 「革命文學」之爭
第五章 左翼作家與新月派之爭
第六章 「文藝自由」之爭
第七章 「幽默小品文」之爭
第八章 「兩個口號」之爭
第九章 「民族形式」之爭
第十章 抗戰時期左派與自由派之爭
第十一章 「延安文學」之爭
第十二章 「主觀戰斗精神」之爭
后 記
13、《孟姜女:臺灣第一本譜曲之歌劇劇本》
作者:夏菁 著
出版社:臺北:秀威信息2011年8月
內容簡介:本書是臺灣第一本譜曲完成的歌劇劇本。詩人夏菁早年應音樂界人士邀請寫成此四幕七場的劇本;經由著名音樂家李永剛先生譜曲完成,獲教育部文藝(音樂)獎。本劇本曾在淡江大學「藍星詩刊」連載。全劇以新詩體裁撰寫,言辭簡顯,雅俗共賞,內容著重人性描寫。
14、《當代新道家——多音復調與視域融合》
作者:賴錫三 著
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8月
目錄:
自 序:走向「當代新道家」
第一章 后牟宗三時代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
第二章 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
第三章 道家的逍遙美學與倫理關懷——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
第四章 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
第五章 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神話.變形.冥契.隱喻
第六章 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藝術
第七章 道家式自然樂園的一種落實——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神話、心理學詮釋引用書目
索 引
15、《2011跨越與實踐: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編
出版社: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7月
內容簡介:中國戲劇學系以中國傳統戲曲為教育宗旨的學系,教學結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之學理與實務,開創「戲曲表演元素教學法」,強調「學、術并重」之教學目標,課程分為三組學程:表演、導演、編劇,學生們可依據自身性向選組學習,并針對不同學群,聘請業界名師,進行中西戲劇理論、舞臺表演、劇場實務等課程,提供學子們扎實的劇場專業知識與實務訓練,成為戲曲、戲劇與藝文領域內之專業工作者。
16、《錢鍾書詩文叢說》
作者:汪榮祖 主編
出版社:臺北:Airiti Press2011年7月
目錄:
《錢鍾書詩文叢說》序
從中國詩論之傳統與詩風之轉變談《槐聚詩存》之評賞
由《宋詩選注》看錢鍾書的古典詩品味
筆補造化天無功——錢鍾書論李賀歌詩述評
錢鍾書《談藝錄》〈七律杜樣〉之考察
從錢鍾書評英譯蘇東坡賦說起
新儒林外史——悅讀錢鍾書的文學創作
中西交匯與錢鍾書的治學方法:兼評當代學風
脫胎換骨——《管錐編》對清儒的承繼與超越
《管錐編》稱引段玉裁、王念孫說述論
劉勰與錢鍾書:文學通論——兼談錢鍾書理論的潛體系
憂患與補償:試探《談藝錄》與《管錐編》的寫作背景與心情
「用事不使人覺」——錢鍾書用典研究之一
《春秋》書法之修辭觀
意大利思想對于錢鍾書整體思維的貢獻:《七綴集》意大利引文之文化與語言分析
清茶和洋酒——比較錢鍾書和楊絳的性格與文風
17、《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
作者:劉惠萍 著
出版社: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7月
內容簡介:本書以圖像材料結合文獻的方式,針對日中有烏及月中有蟾、兔、桂樹等相關神話內容進行考索。書中同時交叉運用考古學、圖像學、神話學、天文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方法、觀念,針對日、月相關神話傳說之形成、發展與演變脈絡,及其在兩漢以迄隋唐的墓葬文化與佛、道藝術中所象征的文化意涵,以及所呈現的豐富形象與多元功能等問題,進行全面而有系統地梳理與探討。希望能藉此以展現如漢畫像、佛道造像及敦煌壁畫等出土文獻材料應有之價值,并拓寬中國古典神話研究的闡述空間及價值范圍。
18、《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
作者:張娣明 著
出版社: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7月
內容簡介:這是一本宜古宜今的書,從觀察魏晉南北朝詩學的智慧,滿足讀者窺探中國詩歌美感建立系統的欲望。全書說明研究主題、目的與方法,并探討背景及趨勢。將魏晉南北朝詩學、以及詩人、文學批評家、詩集與文學總集選集、文學批評論著等等條分縷析,總合歸納出魏晉南北朝詩學的審美意義、流變歷程、特色、地位及影響、對立與統一。
19、《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
作者:朱漢民 著
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7月
內容簡介:本書的基本結構是「生活世界→思想觀念→經典學術」。作者首先討論玄學家、理學家在生活世界、人格理想的思想理路;繼而探討他們生活世界之后的思想基礎,即思考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最后則研究了他們思想觀念的經典依據,挖掘了玄學、理學關于《論語》、《周易》詮釋的內在理路。宋儒在整合傳統資源時,對玄學的繼承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魏晉玄學在個體安頓、哲學思辯、身心修養三個方面是先秦、漢唐時期儒學所不及的,玄學作為一種能夠用來對抗外來佛學的重要傳統資源,正好能夠為儒學重建作出有價值的重要貢獻。但是,學術界對玄學與理學的這種內在關聯一直重視不夠,形成的學術成果較少。本書的研究探索,可以明了宋儒是如何利用傳統資源響應佛教,實現中國思想文化的時代更新、理論重建的問題。對當代中國如何充分利用傳統資源,以解決響應西方文化、實現傳統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重建提供啟示。
20、《排灣文化的詮釋》
作者:胡臺麗 著
出版社: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7月
目錄:
排灣文化之另類探索(代序)
【上篇】傳說、情感與美感
百步蛇與熊鷹:排灣族的文化表征與詮釋
笛的哀思:排灣族情感與美感初探
排灣族虛構傳說的真實
【下篇】儀式、文本與影像
排灣古樓五年祭的「文本」與詮釋
儀式與影像研究的新面向:排灣古樓祭儀活化文本的啟示排灣族的影像展演與在地美感
21、《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作者:蕭新煌 主編
出版社: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1年7月
內容簡介:
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族群認同與在地化的辯證(蕭新煌)
新加坡永定會館:從會議記錄和會刊看會館的演變(黃賢強)
錫、礦家與會館:以雪蘭莪嘉應會館和檳城嘉應會館為例(利亮時)
共進與分途:二戰后新馬客家會館的發展比較(黃淑玲、利亮時)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研究:以文化發展為聚焦(王力堅)
馬來西亞客家聚落的產業經濟發展:以沙登新村為例(張曉威、吳佩珊)
馬來西亞柔佛古來客家聚落(安煥然)
馬來西亞雪蘭莪烏魯冷岳客家聚落(陳美華)
家族企業接班規劃:霹靂州客家錫礦家族之興衰(李偉權)
族群政策與客家產業:以新馬地區的典當業與中醫藥產業為例(張翰璧)
客家族群商業網絡的形成與變遷:以馬來西亞太平中藥業為例(林育建)
馬來西亞客家族群信仰(張維安、張容嘉)
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教會與沙巴州的客家族群(黃子堅)
日常生活中的客家家庭:砂拉越石山與沙巴丹南客家家庭與日常生活(林開忠)
22、《大江健三郎:從自我到世界》
作者:彭小妍 主編
出版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1年7月
內容簡介:2009年10月,大江首度訪問臺灣,參與「國際視野下的大江健三郎」研討會。本書收錄的研究文章,歸納為四個主題:1960年代、中國淵源、小說的方法、互文性與二十一世紀。每個主題之后,均有大江親自作的講評,研究者與作家的詞鋒相對。
23、《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
作者:馮樹勛 著
出版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內容簡介:《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一書,以「始推陰陽,為儒者宗」的西漢儒學代表董仲舒為中心。全書共分六個章節,冀能藉由不同層面的討論,重新檢視董仲舒個人的思想學說,以及當時學術思想的流播。
24、《文教、信仰與文化建構:臺灣六堆敬字風俗研究》
作者:吳煬和 著
出版社: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11年6月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敬字源流與傳承
第二節 臺灣「敬字」風俗傳播
第三節 六堆「敬字」風俗沿革
第四節 「敬字」風俗研究成果
第貳章 敬字風俗的教育基礎
第一節 文教邊陲與依附中心
第二節 家族教育與階級流動
第三節 地區教育與權力追求
第四節 族群教育與族群生存
第參章 敬字風俗的宗教推動
第一節 鸞堂的宗教動力
第二節 敬字團體的組織建構
第三節 敬字儀式的動員深化
第四節 善書的「敬字」理念
第肆章 敬字風俗與聚落區域
第一節 敬字理念的空間具象
第二節 敬字亭結合聚落水文
第三節 敬字風俗與空間厭勝
第四節 敬字風俗與振興文運
第伍章 國家權力與風俗復振
第一節 敬字風俗的向上心理情結
第二節 敬字風俗與六堆意識強化
第三節 文化產業與敬字風俗復振
第四節 客家認同與敬字傳統宣揚
第陸章 六堆敬字文化圈的田野觀察
第一節 美濃及周邊地區風俗演變
第二節 內埔及周邊地區風俗演變
第三節 佳冬及周邊地區風俗演變
第四節 六堆敬字風俗區域特色
第柒章 結論
附錄一:臺灣地區敬字亭存廢沿革、圖片
附錄二:六堆現存敬字亭門聯、祭祀總表
25、《蘇軾與章惇關系考——兼論相關詩文與史事》
作者:劉昭明 著
出版社: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年6月
內容簡介:世事多變,人心難測,昨日之同志,明日之政敵,救命恩人轉眼成寇讎,友誼愈深,反噬愈大,最好的朋友可能變成最可怕的敵人,蘇軾與章惇之交往可作如是觀。蘇軾一代才人,文藝杰出,章惇出將入相,開疆辟土,一是文學巨擘,一是政治巨人,皆一時人杰,可并駕齊驅。就情性來說,蘇曠章豪,蘇軾善擺脫,章惇能承擔,曠達、寬容令人敬愛,恩怨分明、快意恩仇亦見性情。宋哲宗親政,改元紹圣,章惇獨相,蘇軾先謫嶺南惠州,再貶海外昌化,瘴雨蠻風,九死一生。宋徽宗即位,章惇竄謫雷州,蘇軾渡海北歸,不念舊惡,一笑泯恩仇,關心章惇困境,心胸令人敬服,蘇、章高下立判。前賢論二人之交游,揚蘇、貶章,其來有自。然過度貶抑章惇,恐亦違反史實,有失公平。章惇雖兇狠,早年確實關愛蘇軾,曾于烏臺詩案力救蘇軾。綜觀蘇軾、章惇一生之交游,愛恨交織,高潮起伏,錯綜復雜,兼含政事、文學、黨爭,影響蘇軾深遠,自宋至今論爭不斷,曲說叢出,是蘇學研究者必然留心的重要課題,亦是本書選題考慮與研究意義所在。
26、《神圣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
作者:林素娟 著
出版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6月
內容簡介:傳統儒家倫理學將婚姻定義為人倫之始,但男女婚姻的結合,不只是研究家族結構、社會制度、倫理道德、禮教功能、兩性問題、民俗……所關注的焦點,其更為深刻而基礎的向度,乃在古宗教將婚姻視為宇宙中二種力量的結合,透過男女婚姻的結合再現宇宙之生化與創造。婚姻儀式被提高到天地運行之理及宇宙圖式再現的層次。婚姻所開顯之宇宙圖式于人間世界的秩序乃至于倫理觀、政教上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天人相感的連續性下,政教之推展往往循天之道,以再現宇宙神圣的化育。本書將深入傳統典籍與出土文物史料探討秦漢時期婚姻禮儀、民俗、制度、法令等多層面復雜的關系。并透過人類學、神話學、社會學的視野,論析儀式之于身心轉化的深刻意涵;以及禮俗中大小傳統的交融、社會、法令層面對禮制的制定和影響。如由通過儀式思考禮儀中的身心轉化與禁忌課題、從原始宗教的角度思考儀式中與祖靈的互滲和連結、透過經濟、法律層面,多元思考婦女離婚與守貞等課題……。以深刻論析漢族禮俗與制度史上居于重要奠基時期的婚姻禮俗與相關制度的復雜面向及演化歷程。
27、《唐代的歷史記憶》
作者:廖宜方 著
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5月
目錄:
導 論
上 卷:歷史認識、時代認識與政治文化
第一章 「上古淳樸」:唐代前期的歷史認識與政治想象
第二章 近現當代的歷史記憶
第三章 唐人的漢代觀與「漢唐盛世」論的由來
下 卷:地域社會、名勝古跡與文化記憶
第四章 在地的歷史記憶:以唐代前期的的河南道為例
第五章 唐代前期的地方詩與歷史記憶
第六章 他方的歷史記憶:以唐代前期中原士人與南方的關系為例
第七章 歷史記憶的文本化、在地性與流通
第八章 名勝古跡與地方文化認同的形成
28、《中國語の歴史——ことばの変遷探究の歩み》
作者:(日)大島正二 著
出版社:東京:大修館書店2011年7月
目錄:
まえがき
第1章 漢字の<形>のはなし
はじめに――中國語と漢字
漢字の変遷――甲骨文から楷書まで
字書の編纂の流れ――部首法を中心に
第2章 漢字の<音>のはなし
音韻學の夜明け
古代中國語音を蘇らせる數據たち
中古音から唐代現代音へ
第3章 漢字の<義>のはなし
義書の編集――古代語の収集と整理
語匯の諸相
第4章 中國語の<文法>のはなし
中國語の基本的な文構造
文法研究の夜明け前
文法研究の夜明け
文法研究の創成
表現法の移り変わり
あとがき
29、《厳復——富國強兵に挑んだ清末思想家》
作者:(日)永田圭介 著
出版社:東京:東方書店2011年7月
目錄:
序 文 王暁秋(北京大學歴史系教授)/翻訳:王眾一(人民中國雑志社総編集長)
本書の目的
第一章 少年時代の環境
第二章 福州船政學堂時代
第三章 実習航海と臺灣従軍
第四章 英國留學
第五章 北洋水師學堂時代
第六章 甲午戦役(日清戦爭)
第七章 変法維新運動
第八章 翻訳活動と訳著概要
第九章 生生流転
エピローグ
年 譜
引用參考文獻
あとがき
30、《東アジア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近代——なぜ対立するのか》
作者:(日)米原謙等 合著
出版社:大阪:大阪大學出版會2011年7月
目錄:
序 章 ナショナリズムをめぐる問い
第1章 「國體」の創造──日本
第2章 開國前夜から日韓并合まで──朝鮮
第3章 日清戦爭の沖撃と近代國家形成──中國
第4章 「脫亜」から帝國主義へ──日本
第5章 抵抗と妥協──朝鮮
第6章 侵略と抗日──中國
終 章 東アジア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の相克―あとがきとし
31、《古代東アジアの道路と交通》
作者:(日)鈴木靖民、荒井秀規 編
出版社:東京:勉誠出版2011年6月
目錄:
序言——古代東アジアの道路と交通(鈴木靖民)
第Ⅰ部 古代の直線道路東アジアの視角
東アジアの古代道路――世界的視圏から(木下良)
中國古代道路史概観(武部健一)
中國陜西省富県における秦の直道遺跡の発掘(張在明)
入唐求道巡禮行記――山越えの軍用道始皇帝の直道を歩く(小鹿野亮)
秦の「直道」と道路構造(早川泉)
第Ⅱ部 中國唐代の道路交通
北宋天圣令からみる唐の駅伝制(中大輔)
唐日伝馬制小考(永田英明
洛陽から四方に通じる大道とその遺跡(塩沢裕仁)
長安と洛陽を結ぶ二つの道――「臨泉駅」銘石刻を中心に(河野保博)
唐代の交通と商人の交易活動(荒川正晴)
唐代の通行證――標準型簡易型による區別(桜田真理絵)
第Ⅲ部 諸國の交流と道
渤海の交通路(小嶋芳孝)
古代韓半島の道路と國家(山本孝文)
契丹(遼)の交通路と往來する人(澤本光弘)
海上のクロスロード――舟山群島と東アジア(田中史生)
古代國際交通における送使(河內春人)
第Ⅳ部 古代日本の道と制度
日本における直線道路の成立(近江俊秀)
畿內における計畫道路網の形成過程(中村太一)
大野城基肄城と車路について(木本雅康)
古代官道車路と鞠智城(鶴嶋俊彥)
敦賀周辺の古代交通路と地域認識(門井直哉)
古代東アジアの道制と道路(荒井秀規)
32、《中國農村の民間藝能——太湖流域社會史口述記録集2》
作者:(日)佐藤仁史等 編著
出版社: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6月
目錄:
序 論 佐藤仁史
第Ⅰ部 解題論文篇
「中國江南における宣巻の上演狀況」(藤野真子)
「呉江宣巻のテクストについて――朱火生氏の寶巻を中心に」(緒方賢一)「江南農村における宣巻と民俗.生活――藝人とクライアントの關系に著目して」(佐藤仁史)
「太湖流域漁民と劉猛將信仰――宣巻.贊神歌を事例として」(太田出)
第Ⅱ部 口述記録篇
口述記録說明
口述記録目次/口述記録(12名分)
第Ⅲ部 寶巻篇
寶巻整理說明
朱火生氏寶巻(9種)、付録(2種)
英文目次
33、《茶をうたう詩——「詠茶詩録」詳解》
作者:(日)石川忠久 著
出版社:東京:研文出版2011年6月
目錄:
序 章 「詠茶詩録」と館柳灣
第一章 唐の詩
盛唐 李白他/中唐一 銭起·皎然他/中唐二 白居易·盧仝他/晩唐一 杜牧他/晩唐二 皮日休·陸亀蒙/晩唐三 司空図·斉己
第二章 宋の詩
北宋一 林逋·歐陽修他/北宋二 王安石·蘇軾他/北宋三 黃庭堅/北宋四 秦観·晁補之他/南宋 陸游·朱熹他
第三章 金元明の詩
金元 耶律楚材他/明一 高啟·瞿佑他/明二 唐寅·文征明他
34、《墨子よみがえる》
作者:(日)半藤一利 著
出版社:東京:平凡社2011年6月
內容簡介:現代に非戦や愛を說き続けることは理想を語るにすぎないか? 2500年前に「兼愛」「非攻」を說いた墨子の思想が今こそ世界で読まれるべき、そう確信する筆者が熱く語る“墨子のすすめ”。――「いま、日本國は、未曾有の困難なときに遭遇しています。このあと注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ぬのは、これからの長く頼りない迷走と全體的な無力感と不安感のなかで、醸成されてくるのは力への誘惑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です。大正の關東大震災のあと間もなく軍靴の音が高くなった、という歴史的事実がそれを證明します。そのときこそ、墨子です。われら日本人はひとしく、これまでの文明謳歌のキンキンギラギラをやめて、昔ながらのつつましい生活に戻って、義の尊さをしっかり守りつつ奮闘努力する、それがよき日本再建のための捷徑である、これ以外にはない」(あとがきより)
35、《日本古代文獻の漢籍受容に關する研究》
作者:王小林 著
出版社:大阪:和泉書院2011年5月
目錄:
凡 例
第一章 古伝承の成立と緯書――応神記天之日矛伝承に關する一考察
第二章 神武記「乗亀甲為釣乍打羽挙來人(乗、亀、為、羽、挙、來は舊字)」考釈――太公望伝承との關連をめぐって
第三章 倭建命の東征伝承に關する一考察――蒜·本草學·道教文獻
第四章 古伝承の成立と「史記」――顕宗記雄略陵破壊復讎譚について
第五章 仁徳記枯野伝承考――大樹·寒泉·琴と漢籍
第六章 「天津水影」考――「日本書紀」一漢字表記の訓詁をめぐって
第七章 音と訓のはざ間にて――「延喜式」祝詞に見える「雑物」をめぐって
第八章 憶良の述作と敦煌愿文――萬葉研究の新しい地平
第九章 長歌と愿文――萬葉語「伏仰」の訓義をめぐって
第十章 「三大考」とその周辺―宣長·朱子學·山崎闇斎
あとがき
文獻名索引
人名索引
36、《モンゴル帝國の覇権と朝鮮半島》
作者:(日)森平雅彥 著
出版社:東京:山川出版社2011年5月
內容簡介:
1.モンゴルの侵略と元との講和
2.日本経略と対元關系の変化
3.世界帝國のなかの高麗王
4.國內政治空間の変容
5.“混一”時代の國際交流
37、《東アジア出土數據と情報伝達》
作者:(日)藤田勝久、松原弘宣 合編
出版社: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5月
目錄:
はしがき(藤田勝久)
第一部 古代中國の情報伝達
中國古代の文書伝達と情報處理(藤田勝久)
里耶秦簡からみる秦朝行政文書の制作と伝達(胡平生 撰;佐佐木正治 譯)
漢.魏晉時代の謁と刺(角谷常子)
走馬樓呉簡中所見「戸品出銭」簡の基礎的考察(安部聡一郎)
漢代の「蒼頡篇」、「急就篇」、八體と「史書」の問題──秦漢時代の官吏はいかにして文字を學んだか(邢義田 撰;廣瀬薫雄 譯)
中國古代交通システムの特征──秦漢文物資料を中心に(王子今 撰;菅也惠美 譯)
中國古代南方地域の水運(金秉駿 撰;小宮秀陵 譯)
第二部 古代日本、韓國の情報伝達
日本古代の交通と出土木簡(佐藤信)
木簡から探る日本古代の交通──國境を越える交通に注目して(館野和己)
物品進上狀と貢進荷札(市大樹)
古代の荷札木簡再論(今津勝紀)
情報伝達における田領と刀禰(松原弘宣)
石刻文書としての広開土王碑文(李成市)
あとがき(松原弘宣)
38、《三省堂中國名言名句辭典》(新版)
作者:(日)大島晃 編
出版社:東京:三省堂2011年8月
內容簡介:中國の古代から清代までの主要な書物から選んだ名言.名句約1700項目を読み下し文の形で収録した辭典。出典、原文、意味、その句の生まれた背景や關連事項などの解說も掲載。
39、《南方熊楠とアジア》
作者:(日)田村義也、松居龍五 合編
出版社:東京:勉誠出版2011年8月
目錄:
南方熊楠の現在——數據刊行の進行と南方像の変遷(田村義也)
【座談會】
南方熊楠とアジア(飯倉照平、小峯和明、奧山直司、田村義也)
【東アジア的「知」と學問】
南方熊楠.東アジアへのまなざし(小峯和明)
「都會っ子」としての南方熊楠──東アジア的「知」との邂逅(武內善信)
南方熊楠と中國書(飯倉照平)
南方熊楠と漢籍——南方熊楠邸での漢籍調査に従事して(池田宏)
南方熊楠の比較說話をめぐる書き込み──「太平広記」、「夷堅志」と「今昔物語集」とのかかわりを中心に(高陽)
「沙石集」と南方熊楠(平川恵実子)
【西歐近代學問との邂逅】
南方熊楠と英國の日本學(小山騰)
「ネイチャー」志論考の中のアジア——南方熊楠の最初期英文論考(田村義也)「ノーツ.アンド.クエリーズ」志掲載論文の中のアジア(志村真幸)
図書館の中のユーラシア大陸――南方熊楠「ロンドン抜書」における旅行書(松居竜五)
南方熊楠.土宜法龍とチベット——一八九三年~一八九四年における往復書簡を中心に(神田英昭)
南方熊楠と十九世紀ヨーロッパのインド學(奧山直司)
南方熊楠の夢の世界(唐澤太輔)
知識の泉としての「アラビアン.ナイト」― バートン版と南方熊楠(杉田英明)
南方熊楠の比較說話研究とW.A.クラウストン——”Popular Tales and Fictions”の受容をめぐって(増尾伸一郎)
【近代東アジアへのまなざし】
アジアにおける普遍性——南方熊楠とベノイ.サルカル(ブリジ.タンカ)
南方熊楠と孫文──交錯するアジアへのまなざし(武上真理子)
南方熊楠の朝鮮半島へのまなざし(橋爪博幸)
在英日本人表誠金獻納始末——日清戦爭と南方熊楠(岸本昌也)
新聞「日本」と南方熊楠,附.全集未収録論考「神前女子不脫帽一件」(千本英史)
【熊楠の思想と生活】
南方熊楠の稚児論(辻晶子)
南方熊楠とその門弟(広川英一郎)
南方熊楠と溫泉(安田忠典)
【博物館紹介】
南方熊楠記念館/南方熊楠顕彰館——一次資料を所蔵.展示する二施設(田村義也)
【書籍紹介】
新しい「南方熊楠大事典」から始まる新しい南方熊楠研究(松居)
40、《仏教漢語50話》
作者:(日)興膳宏 著
出版社:東京:巖波書店2011年8月
內容簡介:
仏教は紀元前5世紀にブッダがインドで始めたものです。それが中國、朝鮮を経て、6世紀に日本に伝えられました。仏教伝來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たのが漢語です。
興膳先生が下の「著者からのメッセージ」で述べておられるように、サンスクリットで書かれた仏典を漢語に訳す際に、既存の漢語に従來になかった新しい意味が付け加えられたり、さらには全く新しい漢語が生まれることもありました。
本書は、このような異文化接觸のスリリングな過程を興味ぶかいエピソードや引用を通して、說き明かした一冊です。はるか遠い言葉の世界の面白さを存分に味わってください。(巖波書店新書編集部,平田
41、《別れの儀式:楊絳と銭鍾書》
作者:楊絳 著,(日)櫻庭ゆみ子 翻譯
出版社:東京:勉誠出版2011年7月
內容簡介:家族の愛と生、そして死を、ユーモアを交えた靜謐な文體で描きだす。日中戦爭、文化大革命にいたる様々な政治運動を乗り越え、したたかに、しなやかに生き抜いた一家3人の物語。中國稀代のエッセイスト.楊絳のベストセラー、待望の邦訳。
42、《消えた學院——日中共學を実踐した「青島學院」の三十年を追う》
作者:(日)米村秀司 著
出版社:鹿兒島:ラグーナ出版2011年7月
目錄:
はじめに
第一章
青島英學院の設立(大正五年)から文部省認定(昭和三年)まで
散逸した資料/青島の歴史
青島占領/対支二十一ヶ條の要求
青島渡航のきっかけ/青島英學院の創設
青島學院実業學校/校舎の貸下げ
晝間の商業學校開設/日中共學の実踐
大學設置構想/抗日運動と青島返還
守備軍の撤退と生徒減/総量事館の支援
創立十年間の回顧/文部省認定の在外指定學校へ
第二章
日中緊迫下の學院教育から學院創立二十周年記念祝賀會(昭和十一年)まで
山東出兵と日中の沖突/抗日運動と青島居留民団の活動
國民黨政府の圧力/創立十五周年祝賀會
日本制品宣伝隊.學生隊商の派遣/學生隊商報告書と現在
新校舎建設/落成祝賀式
高松宮殿下拝謁/創立二十周年祝賀會/青島學院の教育理念
第三章
日中戦爭へ/鹿児島で再開準備
復帰と開校/支那事変と絋宇高等女學校の誕生
近衛內閣聲名と日中關系/過激化する抗日テロと青島學院生
高松宮殿下に再び拝謁/戦火の中で
高商新設へ/高等商業學校の認可
中國人卒業生の中日親善/吉利平次郎の日中共存共栄論
憩いの家建設/大東亜戦爭へ
昭和天皇より御下賜金/牧野伸顕日記と侍従武官長の記録
第四章
引揚げと生徒の転入學
日記を追う
子供と孫たちは今
第五章
青島の歴史保存と現代
青島學院卒業生を訪ねて/青島日本人會設立二十周年
青島學院校舎は昔のまま
日中共同歴史研究と呉寶林さん(商業學校十一期生)の論文
日本人會の歴史保存活動/中國書籍が青島學院紹介
青島會の活動/中國に殘る日本歴史史料
學院資料集
43、《モンゴル史研究——現狀と展望》
作者:(日)吉田順一 著
出版社:東京:明石書店2011年7月
目錄:
第1部
モンゴル帝國研究の諸相(「モンゴル秘史」研究の新たな展開にむけて、「元朝秘史」の世界を理解するために──中國における「元朝秘史」研究の問題を中心に、
「集史」第1巻「モンゴル史」の校訂テキストをめぐる諸問題ほか)
第2部
ポスト帝國期のモンゴル(ポスト帝國期のモンゴル.中國關系四オイラド史の成立、チベット仏教世界の一部としてのモンゴル理解の必要性についてほか)
第3部
「モンゴル民族」の誕生(ボグド.ハーン政権——近代モンゴルと中國モンゴルとソヴィエト、コミンテルン內モンゴルと近代日本ほか
44、《一九二〇年代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流Ⅱ》
作者:(日)川本皓嗣、上垣外憲一 合編
出版社:京都 思文閣2011年7月
目錄:
第一部 東アジア総観一九二〇~一九三〇
一九二〇年代の東アジア文化交流と間テクスト性(カレン.ローラ.ソーンバー:ハーバード大學準教授)
孫文の日中経済同盟論とその周辺——瀧川辨三.儀作の実業思想に關連して(竹村民郎: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共同研究員)
第二部 演劇の西洋.東洋
一九二〇年代中國におけるシェイクスピア(程朝翔:北京大學教授)
辻聴花の中國劇研究(周閱:北京言語大學教授)
第三部 相互理解の詩學
小さな詩―周作人の日本詩歌論について―(劉岸偉:東京工業大學教授)
萩原朔太郎と韓國——〈青貓〉の響きと官能表現の変容を中心に(梁東國:祥明大學教授)
第四部 花咲く文蕓
自伝か、小說か、詩か——金子光晴.森三千代が描いた一九二〇年代の上海(趙怡:東京工業大學非常勤講師)
?もの」と云ふもの——一九一〇年代后半及び二〇年代前半の谷崎潤一郎の名詞表現をめぐる一考察(巖谷干子)
郭沫若の「女神」を再読する(厳安生: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あとがき(川本皓嗣:大手前大學學長)
45、《「夜明け前」の日本と朝鮮.中國》
作者:(日)田村圓澄 著
出版社:福岡:梓書院2011年7月
目錄:
第1部 「夜明け」を求めて(明治時代と韓國.清國朝鮮総督府に思うほか)
第2部 仏教史家の想い(「歴史」を學ぶ「仏教」と「仏教史」のはざまでほか)
第3部 論文「神と仏教」(伊勢大神.天照大神考廄戸王(圣徳太子)の実像を追って)
第4部 講演「倭=日本と新羅交渉史」(倭と任那欽明大王の「封建任那」の詔諭ほか)
46、《先秦時代の領域支配》
作者:(日)土口史紀 著
出版社:京都 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6月
目錄:
緒 言
第一章 春秋時代の領域支配ーー邑とその支配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県」の系譜ーー「商鞅県制」成立の前提として
第三章 包山楚簡の邑と邑大夫ーー戦國楚の行政単位と「郡県」
第四章 先秦時代における「郡」の形成とその契機
結 論
附 論 先秦時代的地域支配:以「郡縣制」形成前夕為中心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陳友冰輯)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