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琴文化
古琴,古代稱之為琴,有七弦。“琴、棋、書、畫”所謂文人“四藝”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自產生至今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歷代文人提高修養學習音樂所必修的樂器,也是歷代達官顯貴顯示身份的重要象征。
孔子師襄子彈《文王操》,俞伯牙、鐘子期一曲《高山流水》結為知音,司馬相如、卓文君一曲琴歌《鳳求凰》而締結良緣。歷史上流傳下了大量的與古琴有關的動人故事。數千年來,古琴的先賢們為我們留下的各種琴刊著作有兩百多種,留下的琴曲六百余首。這是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寶庫,舉世所罕見。2003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古琴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城金陵山靈水秀,數千年前祖先們就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歷史上有十余個朝代以此為都城,是長江以南文明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古琴文明也不例外。
早在戰國時期,這里是楚國的地域,楚地之絲、楚地之材、楚地之漆都是制作琴弦和琴的上好材料,楚地的琴響譽大江南北。
戰國時期古琴流派與風格已形成,人們稱楚地的琴樂為“南音”。《左傳.成公九年》中有這樣的故事。晉侯到軍中視察發現了一個戴楚國帽子的囚徒,便問左右,“這是什么人?”左右答道:“這是兩年前鄭國獻來的囚徒鐘儀”。晉侯問:“是做什么職業的?”鐘儀回答:“是伶人”。晉侯問:“會彈琴嗎?”回答:“我家世代從事音樂工作,怎能不會”。于是晉侯命人給他一張琴,請他演奏,所奏的都是南方音調,即南音。晉侯感他身為囚犯,還能不忘祖先,不忘故鄉之音,于是派人將他送回了楚國。這個故事說明,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地琴樂已形成了風格,且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
漢末魏晉時期,金陵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許多著名古琴學者,古琴音樂家都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古琴音樂作品及論著,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許多著名的古琴名曲一直流傳至今。
著名學者、音律家蔡邕在古琴的琴學研究、琴曲創作及演奏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所著的《琴說》、《琴賦》中提出的古琴美學觀點光炳千秋,一直影響著后世歷代古琴學,是后世古琴學家們研究古代琴學的必修書目。
金陵秦淮河上游的清溪(今后宰門、富貴山一帶)景色優美,春天梅花成陣、桃花成片、辛夷成林、溪水長流,是著名的風景名勝。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鬼谷子的故居就在這里。這里是許多文人雅士清談之客流連忘返的地方,蔡邕在這里欣賞著美麗的景色和姿態萬千的不同地理環境,探幽攬勝,追古思今,感慨萬端,創作出了著名的古琴名篇《游春》、《綠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被人們稱之為蔡氏五弄,當時流傳甚廣,在嵇康的琴賦中被列為“下逯謠俗”的首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李白、李賀等人的詩作以及一些文學作品中都有贊美這些優秀曲目的文章。蔡邕不僅在琴學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也是制琴制樂器的高手,《蔡邕別傳》中說,一次吳人做飯時,燃燒的木材爆裂之聲,被蔡邕聽見了,斷定是制琴的良材,于是用它做出一張流芳千古的名琴——焦尾琴,他還做了一只優秀精良的笛子,名柯亭,后來被桓伊收藏使用。
魏晉時期,著名笛子演奏家,淮南王恒伊也曾來到清溪這個美麗的地方,并在這里用其擁有的一支蔡邕所制的名笛——柯亭笛演奏了“梅花三弄”這一千古名曲。《晉書.桓伊傳》有這樣的記載:“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清溪側。徽之素不與伊相識,伊于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顯貴,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這個三調既是名曲“梅花三弄”。因其為三段,在不同音區演奏,便稱之為三弄,表現了梅花生長狀態高潔的品德與情操,以人自喻,后人將它移植為古琴曲,流傳至今。有學者認為,此曲是唐代學者、古琴家顏師古移植的,現今南京后宰門一帶的地名“邀笛步”便是因這個故事而命名的。
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極有特征的時期,南京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晉朝以此為都,時稱建康。由于司馬氏專權,一些不與朝庭合作或不得志的文人便紛紛隱居于山林之間,以談玄、撫琴、奏樂、飲酒來寄托情懷,出現了一批所謂清談家,這些清談家大都是有著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思想情操的,耽于酒樂只是暫時的精神寄托而已,這時有著名的竹林七賢,阮藉、嵇康、向秀、山濤、阮咸、王戎、劉伶共七人常在南京從事文化活動。《魏氏春秋》中記載:“此七人,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南京西善橋出土的漢墓中有竹林七賢圖,系磚刻。人物有操琴、彈阮、奏樂者,有持杯飲者,栩栩如生。阮藉、稽康皆是古琴的高手,不僅琴技精絕也是琴曲創作的大家。阮藉所做的古琴曲《酒狂》,稽康臨刑前所奏的廣陵散一直流傳至今是琴家皆所崇敬的古琴奇曲名篇。
阮藉魏晉時期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阮藉之父阮瑀曾受學于蔡邕,通音律擅彈琴。阮氏家族皆多好音樂,阮藉受乃父熏陶博學多才且蔑視權貴,是當時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在哲學上有其獨到的見解,認為“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有詩作八十余首,另有四言詩十余首,因當時政治狀況極其復雜,阮藉常用醉酒的辦法保全自己,著名琴曲《酒狂》即是這時創作的。
《酒狂》一曲,在明寧王朱權所著《神奇秘譜》中說:“是曲者,阮藉所作也,藉嘆道之不行,與時不合,故忘世慮于形骸之外,托興于酗酒,以樂終身之志。其趣也若是,豈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玄妙在于其中,故不為俗子道,達者得之。”明《理性元雅》琴譜,所刊此曲有七段小標題,一樂酒忘憂;二醉舞飛仙;三浩歌天地;四嗜酒忘形;五花箋草掃;六低低吐酒;七托酒佯狂,此曲音樂語言簡煉,曲雖短且精,將飲酒的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吐酒聲數句尤為絕妙,是歷代琴家所喜愛之曲,流傳至今。
阮藉衣冠塚現在南京花露崗鳳游寺南京四十三中學內。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晉代冢冠成古丘”一句指的就是這里的阮藉衣冠冢。
嵇康,魏晉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擅鼓琴,官至中散大夫,人稱嵇中散,崇尚老莊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回歸自然,對儒家煩瑣的禮教比較厭惡,所撰《聲無哀樂論》對音樂思想感情與教化之間的關系,有較新的闡示,在其所著名篇《琴賦》一文中對琴的演奏法和表現力作了深動而細致的描述,并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所作琴曲《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被人們稱為“嵇樂四弄”流傳至今。相傳《玄默》、《風入松》、《孤館遇神》等琴曲也是他的作品。
著名古琴曲《廣陵散》被后世譽為“千古奇絕”,就是在嵇康臨刑前流傳下來的。
當時司馬氏專權,統治方法極其殘暴。嵇康與阮藉有著相同的個性,“見禮俗之士嫉之如仇”,時司馬懿為大將軍,嵇康與鐘會為長史,因鐘會是奸權小人,被嵇康瞧不起,便生妒忌,暗中告訴司馬懿告發稱嵇康在背地里幫助他的政敵毋丘儉,這樣便遭到了司馬懿的迫害被處斬刑,臨刑前,“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已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袁孝為嵇康的外甥,每次提出要學廣陵散都得不到嵇康的應允,便在嵇康深夜彈琴之時于窗外偷聽,回去后憑記憶彈奏,因其對此曲早已耳熟能詳,在嵇康去世后,這樣才使廣陵散曲得以流傳至今”。
據《琴學叢書》中記載,廣陵散曲原為“聶政刺韓王曲”全曲表現的是戰國時期聶政刺韓王的故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過期未成,被韓王處死,當時聶政還在母腹中未出生,聶政長大后便立志為父報仇,先學漆匠入王宮,刺韓未成,便入太山拜高人學琴七年,為了不被人們認出來,用紋身的方法改變了容顏,并吞下火炭改變了聲音,下山之時,在集市上遇到了他的妻子,便買了個梳子送與她,并對她笑,這時他的妻子哭了,聶政便問她哭的原因,他妻子說:“我丈夫聶政外出七年至今未歸,我經常在夢里想他,剛才你對我笑,我看見你的牙齒很像我丈夫聶政的牙齒,故而生悲。這時聶政便又回到山中,用石塊敲碎了自己的牙齒,又苦練三年,便持琴來到韓國城下鼓琴,由于琴技卓絕,以致“觀者成陣,馬牛止聽”韓王知道后,便召其入宮,為韓王彈琴,聶政邊彈邊唱取出藏在琴腹中的匕首,刺殺了韓王。后來怕禍及家人,便用刀割破了自己的面皮,砍斷了自己的肢體,以便不被人認出,因軾君之罪,聶政被梟首于市,其母為了使自己兒子的英雄之舉能揚名于世,便抱著聶政的尸體哭喊,并將聶政刺韓的事跡告訴周圍的人,由于過度悲傷也氣絕身亡。
從明代著名琴譜《神奇秘譜》的廣陵散曲的標題中還可以看出這個故事的梗概。“開指;小序:止息;大序;井里第一;申誠第二;順物第三;因時第四;干時第五;正聲:取韓第一;呼幽第二;亡身第三;作氣第四;含志第五;沉思第六;返魂第七;徇物第八;沖冠第九;長虹第十;寒風第十一;發怒第十二;烈婦第十三;收義第十四;揚名第十五;含光第十六;沉名第十七;投劍第十八;亂聲:峻跡第一;守質第二;歸政第三;誓畢第四;終思第五;同志第六;用事第七;辭鄉第八;氣沖第九;微行第十;后序:會止息意第一;意絕第二;悲志第三;嘆息第四;長吁第五;傷感第六;恨憤第七;亡計第八。”
廣陵散一曲,所用調式為慢商調,即將第二弦音高降于第一弦相同。古代文人將一弦代表君,二弦代表臣,由于二弦與一弦同聲,有以臣臨君之隱喻,再加上廣陵散曲旋律奇特,節奏錚鏗激動,表現殺君報仇的思想,所以歷代的衛道士們都將此曲列為禁曲,到了明代寧王朱權將其收入所輯《神奇秘譜》中,此曲才得以流傳至今,從音樂形式上看,《廣陵散》曲是一個音樂特征與眾不同的漢魏“相和大曲”,所以倍受歷代琴家的喜愛,在歷代許多琴譜中都收編了此曲。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朝都建都建康(南京),各代君王也大都精通音樂并擅彈琴,如梁武帝就是個很有名又很有成就的音樂家,他在音樂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將雅樂音律按十二月令順序演奏改為以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序列演奏,并發明了較音的準器“四通”,創作了歌曲、樂曲數十首,如《江南上云樂》、《江南弄》、《采蓮曲》、《河中之水歌》等,佛教音樂十余曲如:《善哉》、《天道》、《仙道》、《斷苦輪》等。
梁元帝蕭繹也是一個非常喜愛古琴的帝王,他擁有“素琴”一張,后來被楊堅部下擄走。
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治動蕩,戰亂紛紛,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局面,大量的北方人南移,也帶來了大量的北方傳統文化。在以建康(南京)為政治中心的這一短暫時期,出現了古琴藝術的輝煌,著名的琴家有戴顒、宗炳、柳惲、柳諧等,他們不僅傳承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琴優秀作品,也創作了大量的新曲,并且在古琴理論、技法、古琴表演學上都有了很大的創新與發展,許多優秀作品仍為當今琴家喜愛,其古琴美學思想,古琴音樂理論、表演技法對后世的古琴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唐宋時期,一直以北方為政治、文化中心,由于金陵是歷史上的一座文化名城,有大量的歷史名勝遺跡,又是南北交通與文化、商業交流的一個樞紐,許多著名學者、音樂家都來到此地旅游、講學、交流并從事音樂創作活動。
李白,以詩響譽四方,流芳后世。在古琴方面李白也是很有造詣的,他做的《秋風詞》琴歌今人一直還在彈唱,他的詩作《幽澗泉》起句便是“拂彼白石,彈吾素琴”詩中對《幽澗泉》這首曲子的意境做了深刻的闡述。《登金陵鳳凰臺》一首詩作是寫他來到金陵鳳凰臺對“吳宮花草埋幽經,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喟。
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工詩,詞更有名,精通音律,詞作重格律,音節諧美,非常適合演唱,他所作的古琴曲《古怨》至今尚能彈奏。時值金兵南侵,與岳家軍在金陵牛首山大戰,金兵戰敗窺江而逃,此時姜夔來到金陵秦淮河畔古桃葉渡口,桃葉渡因王獻之的愛妾桃葉曾在此渡河而名,作者來到這里,見古渡尤存美人無蹤,感慨萬端。追古思今,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這是姜夔有譜十七首歌曲中的一首“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詞集《白石道人歌曲》的詞旁都注有旁譜(宋代樂譜),這是一筆寶貴的中國古代音樂財富。
明朝初年,朱元璋既定天下,建都金陵,金陵為明初政治、文化中心,明代許多達官顯貴、世胄皆擅琴,有的對琴學有很深的研究,并在中國古琴史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生于南京,自幼喜愛古琴,由于宮廷內部的權勢之爭,使朱權對這種權勢之爭產生厭惡,便立志于音樂與戲曲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生著作有數十余種,音樂著作有《琴阮啟蒙》、《神奇秘譜》和《太和正音譜》,雜劇《大羅天》、《私奔相如》等,其中最著名的琴著為《神奇秘譜》,此書經朱權歷十二年屢加較正,成書于明洪熙乙巳年(公元1425年),是現存最早的古琴譜之一,全書共分三卷,上卷《太古神品》收十六曲,如《廣陵散》、《高山》、《流水》、《陽春》、《酒狂》、《小胡茄》,等多為北宋以前名曲,保留了早期古琴傳譜的原始風貌;中卷、下卷《霞外神品》收三十四曲,如《梅花三弄》、《長青》、《短青》、《白雪》、《雉朝飛》、《烏夜啼》、《昭君怨》、《大胡茄》、《離騷》等,均是歷史悠久的古代古琴音樂作品,其中還收錄了大量的南宋時期浙派古琴名家作品,如《瀟湘水云》、《樵歌》、《泛滄浪》等經典名曲。《神奇秘譜》共收錄古琴曲六十三曲,是中國古琴琴譜中刊行最早,收錄古琴曲最多的琴譜之一,在后世刊行的多種琴譜中,大多從《神奇秘譜》中收錄,也給后世學習古琴、研究古琴提供了一部寶貴的不可多得的古琴資料。
明初以金陵為都,自永樂帝北遷后,這里依然作為留都,仍依皇都建制。由于江南經濟富庶,人文豐厚,金陵仍然是全國的文化教育的中心,有大量的學者、藝術家、琴家來此交流講學,著書刊行。
當時著名的道學家冷謙,號龍陽子,因其擅古琴,精音律,于洪武初年奉詔定雅樂,任為太常協律郎,著有《太古遺音》一部明初大學士宋濂為之作序。另有《琴聲十六法》,提出習琴準則歸納為十六個字,即: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十六法”的出現,是對古琴學的重要貢獻,是對習琴者的修養與技巧提出的嚴格要求,對古琴美學和表演學所做的詳細闡述。“十六法”一直被后世學琴者奉為習琴圭臬。
明初至明中期,有大量的琴學著作以及琴譜在南京刊印發行,如謝琳《太古遺音》,明正德六年刊行,收錄琴曲三十五首,均有歌詞。在明代將許多琴曲填上歌詞,或將一些經典古文譜成琴曲,也是明初、中期的一種琴風。謝琳《太古遺音》一書中的琴曲按順序排列到宋代,是后人研習古琴的寶貴資料。
在明初還有一位對琴學有著較大貢獻的古琴音樂家袁均哲,他為宋代琴學家田芝翁所輯的《太古遺音》作了注釋,全書共六卷,包括琴式、手勢、雜論、指法、調意等,為現存最早的琴論專著,其中保存有唐、宋時期有關琴學的文獻。
此外,諸如著名琴學家黃龍山、楊表正、楊掄等琴家也多在南京從事琴學活動。
楊表正,字本直,號西峰,別號巫峽主人,明初著名琴學家,一生致力研究古琴藝術,著有《重修正文對音捷要聲譜傳》十卷,在中國音樂史上有極廣的影響,其所著《琴譜正傳》一書,明清以來二十多種琴譜刊載此書,在《重修真傳琴譜.樂不妄傳》一書中,對音樂的應用、推廣、古琴的傳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琴譜合壁大全》一書中提出彈琴“十四宜”與“十四不宜”,對彈琴的環境、心志、對象、氣候作了詳細的說明,一直影響著后人的習琴心態。
楊掄,明初著名學者,琴學家,其所著《太古遺音.伯牙心法》一書,于萬歷己酉年刊行,對琴史、琴家史話、古琴美學、琴曲意境、出典的解要等都作了明確細致的闡述,這部琴譜共分三卷,收琴歌、琴曲六十三曲,使歷史上的琴歌派與琴曲派相互并存,并有許多琴歌珍品保留在此書中。
明初中期,是金陵古琴文化興旺發達的歷史時期,除大量的琴譜在這里刊印外,有眾多的古琴學者、演奏家在這里傳習古琴,是漢魏以后金陵琴學發展的又一歷史高峰。
清末民國時期,是中國政治文化大變革的時期,由于政治上的新舊過渡,戰爭和動亂在所難免,但在金陵古琴的發展史上這是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出現了以黃勉之、楊宗稷為代表的金陵琴派,由于歷史的原因,金陵派北移至北京并在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傳承,也給北方琴壇帶來了南京金陵的琴風。又有山東琴家王燕卿來寧教學設帳金陵梅庵(今東南大學內),又為金陵的琴風增添了北方的韻致,這是一個古琴文化在這里交融的時期。
黃勉之(1853—1919)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學琴于陶夢蘭,后又出家向廣陵琴派名家枯木禪師學琴,還俗后去北京創辦了金陵琴社,從學者甚眾,有地位顯赫的軍機大臣張之洞,皇親貴戚溥桐,葉詩夢,楊宗稷,史蔭美,賈闊峰等,其中以楊宗稷成就較為顯著。著有《琴學從書》一部,四十三卷,收錄古琴資料頗豐,對琴學、古琴歷史、古琴美學、琴譜學、古琴表演學都作了較公正的評述,并對古琴古曲《幽蘭》、《廣陵散》等久已絕響的琴曲都作了點拍的嘗試,為后人研習古琴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王燕卿,山東諸城人,從其曾祖諸城派琴家王冷泉習琴,得其真傳,1911年起由康有為介紹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古琴,設帳“梅庵”,創立了“梅庵”琴派,為后來的清末金陵派奠定了基礎。說來也巧,其曾祖王冷泉其實學的就是金陵琴派,這樣金陵古琴在山東諸城輾轉數代后又回到了其發祥地金陵,這在中國琴史上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王燕卿學識豐厚,琴技高超,在古琴演奏上敢于突破舊規,根據樂曲的內容修正舊譜,確定節奏,增添發展了輪指的指法,并將山東民歌移植成琴歌《關山月》(李白詞),是至今人人喜彈的古琴名曲。著有遺稿《龍吟觀琴譜》,經其弟子整理,并綜述其所論琴學,采錄其所授琴曲輯成《梅庵琴譜》,后世稱之為梅庵派。梅庵派在海內外影響很大,這是以金陵派為源又回歸到金陵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又一琴學風格。王燕卿去世后,葬于南京清涼山麓。
抗日戰爭時期,南京的琴事活動也未間斷,由王心葵、徐元白等人發起成立了清溪琴社,當時活躍在金陵琴壇的琴家也較多,如夏一峰、王生香、劉少椿、汪建侯、胥桐華、趙云青等。解放后,南京琴事活動也是較全國比較活躍的,南京的古琴人才之眾,水平之高,流派之紛呈為全國罕見。當時金陵琴壇是全國幾大琴派的匯聚地,浙派、金陵派、諸城派、廣陵派、虞山派、吳派在這里都有傳承。
夏一峰先生、劉少椿先生等均為金陵琴壇的領軍人物。
夏一峰(1883—1963)江蘇淮安人,因家境貧寒,十二歲入道觀跟道師學吹笛、昆曲,后拜琴家楊子鏞先生為師,學習古琴,刻苦勤學,冬夏不輟,其琴技緩急有度,取音清逸、純正。1921年遷居南京,參加了清溪琴社,承其傳者眾多。
劉少椿(1901—1971)廣陵派古琴第十代傳人,幼年家境富庶,廣拜名師學習古琴、昆曲,皆得真傳,造詣深厚,外出經商時,因獨愛琴藝無心經營屢遭虧損,人稱“琴癡”。在演奏技藝上深得廣陵琴派之精髓,指力堅實渾厚,技法跌宕多變,突顯了廣陵琴派音韻并茂、綺麗多彩、意境高古、韻味深長的琴風。1958年,受聘來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古琴,與程午加、甘濤共同研磋編寫古琴教材,為中國琴壇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古琴人才,如琴壇巨擘梅曰強(已逝)、龔一、林友仁、李禹賢等皆得其親傳。
1954年南京樂社成立,甘濤先生為社長,夏一峰為副社長,下設古琴組,當時經常參加古琴活動的有劉少椿、張正吟、王生香、鄧文權、梅曰強、劉薇、劉正春等一批前輩琴家。金陵琴社數十年來,為金陵古琴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幾位國內外享譽盛名的古琴家如上海的龔一、林友仁,福州的李禹賢等少時皆在金陵琴社學琴,現今金陵琴社仍在沿續著金陵古琴文化的脈絡與傳承。
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隨之而來的是全國掀起的古琴熱。金陵這塊有著悠久古琴文化史的土地,也是全國琴事活動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大量的琴館出現市場化的操作,為古琴的發展推波助瀾,據不完全統計,金陵各大專院校與社會各行業的學琴者不下二千人,這是空前的盛況。隨著各地區琴事活動的頻繁興起與網絡的作用,金陵的琴風也傳到了其它地區。目前,全國各地一個學習古琴的新高潮正在到來。
古琴這一古老的中華文化藝術正在迎接著一個美好的春天。
參考資料
[1] 《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查阜西編著
[2] 《琴史初編》許健編著
[3] 《優美的旋律飄香的歌.江蘇歷代音樂家》易人編著
[4] 《七弦琴藝術》張桐霞編著
[5] 《中國音樂詞典》、《詞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