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之〈尚書〉》序

  十一、王學(xué)兩度下放,《書》已然學(xué)術(shù)公器,故其相重于諸經(jīng)、諸子勢在必然

  偽《書》說尤以重言為據(jù)攻《孔傳》,指其古文篇章每見與儒家他經(jīng)及先秦子學(xué)重義疊言,而判其作拾綴輯聯(lián)。然余持史詩說,則見彼互文等義乃出當(dāng)然:口傳之墳典索丘既挪至冊典,又經(jīng)商學(xué)放逸、周官下移,《書》已然學(xué)界公器,各家是故無不徵援;更且“經(jīng)即史”,諸經(jīng)又怎須臾離《書》。

  儒學(xué)源出西周史官,古文經(jīng)學(xué)謂六經(jīng)皆史,則經(jīng)之濫觴于史,治法得自教訓(xùn),是其要義。諸經(jīng)不免遠襲冊典,近取竹帛,故與《書》輒互見。《禮》《春秋》如是,若《周書·洪范》亦所以與《易》通髓,而見陰陽五行之體用大端。蓋文王演《易》有資商冊,是以《易》與《書》同其遠祖;初合體,既分,又互用。參見《匯纂》引薛瑄:“《洪范》篇造化氣數(shù)天理人事,皆具《易》之《書》也。”《易》又自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古今盛衰之憂也,《誥》《訓(xùn)》言之切切。

  六經(jīng)淵源先冊,且無疑前孔子而存。參《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聘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治學(xué)久然后刪修也。夫子猶自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研習(xí),神會,擇要轉(zhuǎn)述先籍而已矣。是故諸經(jīng)與《書》重言,尤不必疑焉。如《春秋》,為史而紹《書》之志,雖數(shù)六經(jīng)之晚成,曾亦先載于孔子。至若《左傳》益《春秋》之事,《谷梁》《公羊》闡《春秋》之義,猶涉《書》而言,或援引及《書》,所據(jù)當(dāng)大致為夫子既修之《書》。類似者如《孟子》、《荀子》,則緣其家數(shù)門派;但諸子他家未必,而兩可。

  綜上所述,先秦儒典與《書》或者交神,或者互辭,事在當(dāng)然,而今文、古文皆然。更見《匯纂》引陳第:“《左》、《國》、《禮記》諸書稱引二十五篇(指今文《尚書》)彬彬俱在,今謂作古文者采綴為之,是倒置本末而以枝葉作根干矣。”辯甚聰明。閻氏《疏證》者流,假設(shè)前提謂古文《尚書》“剝拾”先秦,而將其文對照諸經(jīng)、諸子,凡見同異,無不用以證偽,縱推說繁密,終難脫枝葉之譏也。

  較之先秦子學(xué),“書”固亦先存;諸子習(xí)“書”而相熏,因于各自著述每見《書》義。《史記》:“《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見于他說”,有道實情。又參錢穆《中國史學(xué)名著》:“孔子以前,春秋時代,賢人大多讀詩、書,在《左傳》上可看到。”再觀《禮記·經(jīng)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此又孔學(xué)未泛時之事。賢者修學(xué)、教化而外,習(xí)詩書以干人主取爵祿者也不少乏,或以王公、霸主僭越禮制、詩書祝贊。觀《荀子》:“父子相傳,以待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并太史公言商鞅說秦孝公以帝道、王道、霸道,事則無非堯舜禹湯文武,典墳以降。

  諸子學(xué)問,無不染“書”,所以孔子之《書》不免與諸子重義迭辭,何顛倒說《書》剽諸子耶。猶如《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原不待后儒充之以道家思想而得。不爭,與疏導(dǎo)不堵旨歸一揆,老莊遙師禹智顯然大可。同理,該篇人心道心十六字訓(xùn),原本通曉,儒、道、荀諸家各自引述申發(fā),遂精微深邃有加。若黃宗羲《疏證》講此:“圣人之言,不在文詞而在義理。……如《大禹謨》人心道心之言,此豈三代以下可偽為者哉。”其不拘于辭而以義斷,學(xué)風(fēng)高標(biāo)。史詩傳代,各家取用,通義比辭固然,其辭或經(jīng)后來潤色,互見參差,未必不然;而諸子援引有存原態(tài),亦在可然也。凡此之況,《書》之考據(jù)可資,又怎可妄斷而加偽說。

  大體而言,史詩轉(zhuǎn)商冊、移周官,并且逸放;而周官再散諸子。而如太炎“九流皆出王官”,所言不過鏈遞之后環(huán)耳,猶未盡其然。如東周之陰陽術(shù)數(shù)方技者流,不必盡出周官,卻有兼承殷余逸學(xué)、巫流之處,唯其根源仍在商冊。以此言之,則學(xué)術(shù)主流在官、在儒,而逸、巫、子學(xué)為支派,唯后者本自典墳,猶接舊統(tǒng)、存真言。此節(jié)攸關(guān)《書經(jīng)》真?zhèn)斡卸啵堅龠M說。

  《周書》載篇嘗亟慮殷之遺士為患,然則側(cè)窺商學(xué)乃非周官所能包籠;先于周官之學(xué)下移,商之冊典已然矣。但其學(xué)不顯,或隱于方巫,或一脈私援,姑且謂之“逸學(xué)”。該派有擅陰陽,因商士既脫離政治,便愈用力于玄思;若弄蠱惑者,則流品已下。如戰(zhàn)國陰陽家所沿襲,乃可推由周官兼而巫逸。較之別派,陰陽家似與治道少干系,也無所謂經(jīng)史教訓(xùn);唯其學(xué)承淵遠,崇古守舊,故考稽宜鑒之。中有高士,尤尚承帝道宏辭,洵非拘泥之輩可同日語矣。

  《漢志》:“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援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其義達哉。方術(shù)小巫易犯拘泥,乃逸學(xué)之流歧。唯陰陽學(xué)淵源致遠,故其說相雜舊聞,誠有間可補《書》者,后文猶言此。尚如齊之鄒衍,《史記》敘其言:“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果然近是。后學(xué)疑《禹貢》,尤詬歷其九州,以為戰(zhàn)國始具此念。然由鄒言當(dāng)知戰(zhàn)國人已困學(xué)于先典,衍之大小九州相對論,適為解惑。

  并參《淮南子·覽冥訓(xùn)》:“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此言九州庶與天地并寬。而《淮南子·地形》:“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nóng)土,正南次州曰并土,西南戎州曰滔土……”云云,該小九州也與《禹貢》相徑庭。言襲萬邦之代,辭義參差有如是,后之學(xué)但考稽通義是宜耳。

  《書》者代遠事古,詩傳口誦爾后載冊。其教沃澤諸經(jīng),其學(xué)溉潤百家。換言之,《書》乃元初之學(xué),曾為百家共尊,其義是故宣于他經(jīng)、諸子。如是則談何古文《尚書》拼綴他著。如章太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其義”之說也精,孔子修《書》不外守要之典,更以《孔傳》之集要、精旨、聯(lián)貫,可證其正宗本自。參《莊存與神道碑銘》載莊氏吁清廷不廢古文:“《大禹謨》廢,人心道心之旨、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之誡亡矣;《太甲》廢,儉德永固之訓(xùn)墜矣;《仲虺之誥》廢,謂人莫己若之誡亡矣;《說命》廢,股肱良臣啟沃之誼喪矣;《旅獒》廢,不寶異物賤用物之誡亡矣;《冏命》廢,左右前后皆正人之美失矣。”言皆祖訓(xùn)史教,《書》之原本。又以《孔傳》之大局、細節(jié)俱相契先古實況,而見古文經(jīng)學(xué)曾考稽九流以補益儒典,嘗有優(yōu)勝于今文經(jīng)之處。

  十二、以《君陳》見古文有優(yōu)勝今文處,并存其賦體尤多

  《周書·君陳》有“孝恭惟孝”句,閻氏《疏證》以為《君陳》句式本當(dāng)作三言,因舉《公羊傳》“賦乎賤”,《爾雅》“微乎微”,楊雄《法言》“習(xí)乎習(xí)”、“雜乎雜”等,并及漢晉以來各家類者數(shù)十言,實不厭煩冗;復(fù)比之《論語》“孝乎惟乎”,以謂《君陳》既為四言,則必割裂《論語》湊泊成文無疑。其判之枉也,洵不可思議:蓋乃孔門師徒諳《詩》《書》,誦四言,遂換《君陳》而言“孝乎惟乎,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當(dāng)然爾耳,晚《書》何豫事而遭竊剽《論語》判。至于漢文,已脫舊巢,句式自不似前,此又與《書》何干。閻文素譽考證精密,但炫毛羽而離脫骨干,時有見耳。當(dāng)時曾為毛奇齡所難,閻不得已刪己書弱半。不料后人輒信奉《閻疏》不違,亦怪哉。古人引書往往在大義,不必十足依其言,未嘗有著權(quán)公約時也。閻氏抑周旋小節(jié)間,咬定《孔傳》“改竄拆裂補綴”而求疵吹毛,何其固執(zhí)狹想乃爾。而其說居然顯世,尤古文幾為廢黜。

  旁參皮錫瑞《平議》:“閻若璩作《古文疏證》,攻偽《書》、偽《傳》,毛奇齡為古文作《冤詞》。人多是閻非毛,實亦未可概論。閻攻偽《書》、偽《傳》極精,而據(jù)《蔡傳》則誤;毛不信宋儒所造事實,而一從《孔傳》,此則毛是而閻非者,學(xué)者當(dāng)分別觀之。”言下之意《閻疏》除“極精”外別無長處,而其“精”,竊意半似“繁”之客辭耳。固然,得其相關(guān)資料之排比,后學(xué)有時可借力。事比中世紀(jì)之天文學(xué)地心說,算計曾精密無倫,竭力彌縫。然日心說出,以其簡明,一掃前者之繁鎖,豈不快哉。大道至簡。

  《君陳》古文有,今文無,而《禮記》猶引其文。鄭玄注君陳為周公之子,伯禽弟。又《書序》:“周公既歿,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東郊集居殷嗣,而周監(jiān)之,欲教化成其周道,故以“成周”為地名。該篇大致呈鋪敘賦體,現(xiàn)試列其詩行如下。疑其間有刪缺,因其一時一地之政策,未必每適于后世之常治。且后學(xué)重理,也或有損益。第三章“我聞曰”三字疑錯位,姑且移下八行,以從詩格,順文意,尤全其第四章我、爾對言之格局。參觀《匯纂》引班固:“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jīng)史,《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jǐn)?shù)十”云云,可知舊載并非一律無可違也。而今、古兩種文本都難全其原始態(tài)。

  全詩結(jié)于立德立名,乃“三立”之曉鳴,見個體與群體關(guān)系之最佳社會設(shè)計。自我實現(xiàn)以貢獻于社會為前提,立德立功立言,必先利他爾后益己,“士”之仁道由此。

  《君陳》原文    《君陳》意譯

  王若曰       周成王命曰
  君陳        周公子君陳
  惟爾令德      你美德孝恭
  孝恭惟孝      可承父遺志
  友于兄弟      友善于兄弟
  克施有政      以此宜參政
  命汝尹茲      命你治成周
  東郊敬哉      赴東郊敬職
  昔周公師      昔周公太師
  保萬民       保民眾利益
  民懷其德      民皆感其德
  往慎乃司      你去須慎政
  茲率厥常      循太師常法
  懋昭        發(fā)揚光大
  周公之訓(xùn)      周公之遺訓(xùn)
  惟民其乂      以民為邦本
  致治馨香      善政似馨煙
  感于神明      升聞達神明
  黍稷非馨      黍稷非嘉祭
  明德惟馨      明德尤祀獻
  爾尚式時      你每當(dāng)崇尚
  周公之猷訓(xùn)     周公之教導(dǎo)
  惟日孜孜      孜孜無倦怠
  無敢逸豫      不要圖閑逸
  我聞曰       我聽說
  凡人未見圣     人未見圣明
  若不克見      向往而不得
  既見圣       既已見圣人
  亦不克由圣     卻未必尊從
  爾其戒哉      你引為戒警
  爾惟風(fēng)       你是風(fēng)掩草
  下民惟草      民眾草順風(fēng)
  圖厥政       謀劃政事
  莫不或艱      經(jīng)常遇艱困
  有廢有興      興廢揚抑間
  出入自爾      你把握分寸
  師虞庶言      師巫百官言
  同列繹爾      一體供斟酌
  有嘉謀嘉猷     有佳謀良計
  則入告爾      于是稟告你
  后于內(nèi)       事內(nèi)廷以敬
  爾乃順之      依王意行事
  于外曰       向外公布
  斯謀斯猷      如此好政策
  惟我后之德     出我王大德
  嗚呼臣人      嗚呼臣子啊
  咸若時       都如這般時
  惟良顯哉      邦與臣俱榮
  王(若)曰     周成王又道
  君陳        吾臣君陳
  爾惟弘       希望你弘揚
  周公丕訓(xùn)      周公之政業(yè)
  無依勢作威     不仗勢作威
  無倚法以削     不枉法苛刻
  寬而有制      寬不失原則
  從容以和      從容而政和
  殷民在辟      殷民觸刑律
  予曰辟       我說當(dāng)刑罰
  爾惟勿辟      你勿唯是聽
  予曰宥       我說可赦免
  爾惟勿宥      你勿唯是從
  惟厥中       但求刑法公
  有弗若于      凡有違背你
  汝政        政令與規(guī)勸
  弗化于汝      不從你教化
  訓(xùn)辟以止      訓(xùn)與刑以止
  辟乃辟       當(dāng)刑方用刑
  狃于奸宄      屢犯奸詐者
  敗常亂倫      傷風(fēng)敗俗徒
  三細不宥      雖細節(jié)不饒
  爾無忿疾      你克制忿急
  于頑無求      對頑民無求全
  備于一夫      備善行一身
  必有忍       必忍耐待時
  其乃有濟      政事遂轉(zhuǎn)機
  有容德乃大     容忍德乃大
  簡厥修       以美行選士
  亦簡其或不修    也容忍差欠
  進厥良       提攜優(yōu)良
  以率其或不良    以率其后進
  惟民生厚      民本性涥樸
  因物有遷      但因事生變
  違上所命      或抗違上意
  從厥攸好      須從其所好
  爾克敬典      你克敬守法
  在德時       凡事則于德
  乃罔不變      世俗無不移
  允升于大猷     信若治道盛
  惟于一人      非僅我一人
  膺受多福      得寬慰多福
  其爾之休終     你也榮于世
  有辭于永世     更英名永播

  賦體既見如上,設(shè)若出東晉人采輯,其人何以不為文卻為詩耶。《書》本詩史,《詩》《書》原來互稱,說見前。先儒但區(qū)其功用、題材以分《詩》、《書》,曾未在意其體載也。俟傳而再傳,晉人早已無視《書》為詩賦,若出該時偽撰,古文《尚書》自當(dāng)作散文,而其所以存賦體完善,誠續(xù)接先軌之故也。

  唯先時孔安國曾察覺書、詩之形、質(zhì)相稱,見《孔傳》說《費誓》有:“足為世法,故錄以備王事,猶《詩》錄商魯之《頌》”云云。然而《書》為上史,宜錄王室之頌,有別于邦國之頌。若棄、契之頌所以在《詩》未在《書》,則緣虞朝嘗以五帝系為正統(tǒng),限于正史之體制故。而墨子稱《頌》為《書》,語亦見前。非但《頌》之賦體類《書》(《魯頌·閟宮》等尤是),《雅》之鋪陳復(fù)多其例。如《小雅·雨無正》等等怨刺之篇,題材雖與《君陳》異曲,句法、章法則同工。相較之,則《君陳》“足為世法”,故在《書》;《雨無正》等“可以怨”,所以在《詩》。《書》、《頌》、《雅》皆賦史,參《語類》:“二典所記上下百有余年,而《武成》《金滕》諸篇,其所紀(jì)理,或更歲月,或歷數(shù)年,其間豈無異事,蓋必已具于編年之史,今不復(fù)見矣。”顯然朱子已洞見《尚書》六體都傳史,但未料其本身已然史詩乃據(jù)口傳聯(lián)綴,而非另據(jù)載籍也,《雅》《頌》恰證此。

  春秋戰(zhàn)國,諸家沿《書》習(xí)慣,作文仍頗雜四言;至漢代,學(xué)者遂無分先籍之四言體何者為詩,何者為文,亦相關(guān)秦火之絕學(xué)及《樂經(jīng)》之已佚。漢人事《尚書》,嘗無論真?zhèn)危姟⑽闹衷跐h時也無關(guān)宏旨,故其人做《尚書》章句得未貫體從詩也。而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者,也曾壞其體格。唯《書》之四言復(fù)警語世訓(xùn),非同尋常散文,先達已然明辨,如張舜徽《愛晚廬隨筆》:“今觀所存?zhèn)巍稌窋?shù)十篇,其中格言名訓(xùn)甚多,必前有所承,非作偽者所能臆造固明甚”云。余少赴滇西“插隊”,村人不識丁,唯多能以世訓(xùn)論理,以俗諺喻時事,更以農(nóng)諺授田藝,原態(tài)風(fēng)情,智慧充盈,每每嘆服。吾讀《尚書》,是故覺其味,頓生史詩口傳之想。而朱熹屢言出孔安國諸篇者平白易曉,出伏生諸篇者則艱澀難讀;今衡以史詩說,誠緣前者存賦體原狀較善之然也。此古文優(yōu)勝今文之尤也。其所以如此,猶因今文《尚書》之經(jīng)由歷代傳學(xué),詩格弱化;而“中古文”逕接祖師,晚《書》又直效孔安國,兼且古文家擅考據(jù),并取補逸學(xué)、巫統(tǒng),于是遠代之體貌大具。夫事及古文之脈延,則待下文。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天天影视网| 伊人情人综合成人久久网小说| 久久一本色系列综合色| 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在线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中文大香线蕉综合|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久|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天天综合天天做天天综合|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 久久综合日本熟妇|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综合91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琪琪狠狠天天|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伊人狠狠色丁香综合尤物| 丁香五月缴情综合网| 色99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狠狠色丁香九九婷婷综合五月| 色婷婷五月综合欧美图片|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站| 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 |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