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歐陽竟無的佛學思想,先治瑜伽宗,后發揮儒學,晚年又兼習中觀學,欲融瑜伽和中觀于一境,并融攝儒家之《大學》、《中庸》。 歐陽竟無的學問修行,都基于悲憤,因悲憤而歸心佛學,研究佛學。因十七歲的女兒之死和兩位朋友之死,他哀號不已,悲而鉆研瑜伽,又因姐姐去世,而發憤研究《大智度論》、《涅槃經》。九一八事變以后,國難當頭,歐陽竟無又發揮儒學精義,以振作民眾士氣。可見他的佛法是與家難國難相聯系的。 歐陽竟無的著作,他自己曾在晚年編訂為《竟無內外學》二十六種,后人又編成《歐陽大師遺集》四冊,多為經敘,有《大般若經敘》、《瑜伽師地論敘》、《大涅槃經敘》、《俱舍論敘》以及《藏要》所收經論的部分敘,還有《內院訓釋》、《心經讀》、《唯識抉擇談》、《唯識研究次第》、《內學雜著》和《中庸傳》、《孔學雜著》等。 歐陽竟無的唯識學,最突出的一點是分唯識與法相為二門,屬唯識門的經論,有無著的《攝大乘論》,世親的《唯識二十論》,天親的《大乘百法明門論》,護法的《成唯識論》。屬法相門的有安慧的《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世親的《大乘五蘊論》,無著的《大乘莊嚴經論》和彌勒的《瑜伽師地論》。 法相和唯識,法相廣于唯識,唯識精于法相。法相門立五法義和三自性義,五法是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相”是森羅萬象的有為法的相狀;“名”是相的理論概括;“分別”是執虛妄的“相”、“名”為實有的分別之心;“正智”是佛智;“如如”是依正智而證得的真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唯識門立八識和二無我義。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二無我也叫二空,我空和法空。歐陽竟無又說:法相門講非有非空,而唯識門之“唯”,破心外有境,指法空,“識”則破心空,破斥對空的執著而講破空執之有。法相講諸法平等,唯識講萬法統一。 在印度諸師中,歐陽竟無認為無著是弘唯識門的,勝軍也弘唯識,彌勒則先創法相門,后創唯識,戒賢是弘法相門的。玄奘在印度,是從戒賢學法相,從勝軍學唯識。 在法相門和唯識門中,歐陽竟無似更推崇唯識門,他認為“唯異生、圣人,以唯識判;唯外道、內法,以唯識衡;唯小乘、大乘,以唯識別”。(《藏要·論敘》之《攝大乘論》,《歐陽竟無內外學》甲函)凡圣之別,內外之異,大小之分,都要以唯識為準則。 對于唯識門中的阿賴耶識,歐陽竟無給以它許多說明分析,指出它含有持種心、異熟心、超生體、能執受、持壽暖、生死心、二法緣、依識食、識不離、染凈心這十理,指出此識深細面不可知,指出不為聲聞乘人立此識,等等。 法相一門,歐陽竟無認為最終要歸于唯識一門,因此這兩門,又可總稱為唯識學。 歐陽竟無的晚年定論,立無余涅槃三德相應、瑜伽和中觀融于一境、以佛學融攝儒學的三大思想。 法相宗立四種涅槃,即性凈涅槃(歐陽竟無稱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和無住涅槃,歐陽竟無以四涅槃配三德,即《涅槃經》所講解脫德、法身德和般苦德。性凈涅槃有法身德,有余依和無余依涅槃有解脫德,無住涅槃有般苦德。解脫德是體,法身德是相,般苦德是用。三德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一而三,三而一,融通無礙。又,佛教的唯一宗趣,歐陽竟無認為是無余涅槃,四涅槃都歸向無余涅槃,所以呂澂將此稱為“無余涅槃三德相應”。 龍樹提倡的空宗以真俗二諦為宗,無著所立相宗則以三性為宗,歐陽竟無試圖將兩者統一起來。他認為真諦統攝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俗諦等同于依他起性,所以說,三性、二諦,名異義一。他以《辨中邊論》(世親著,歐陽漸指為無著所著)來解釋龍樹的《中論》,具體而言,以《辨中邊論》的“虛妄分別有”釋“眾因緣生龍活虎法”,以“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釋“我說即是空”,以“于彼亦有此”釋“亦為是假名”,以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釋“亦為中道義”,由此得出“兩圣(指龍樹和無著)一宗”的結論。他進一步認為,龍樹也講有,無著也講無,以深入說明兩者之同。 歐陽竟無又主張融儒入佛,這也是傳統佛學的思路。他的基本觀點是,西海圣人釋迦和東海圣人孔子都同一心,同一理。佛經和儒家的四書五經,可以相通。佛教的宗趣是無余涅槃,儒家也是如此。對于《大乘起信論》中的真如緣起論,他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在《楊仁山居士傳》中講到,《楞伽經》在中國先出宋譯本,后出北魏譯本,兩個本子差異很大,于是有《大乘起信論》出現,加以統一。按照此說,似乎有《起信論》是偽作之意,但他又在《唯識抉擇談》里明確說明此經是馬鳴所作。他以阿賴耶識緣起論批判《起信論》的真如緣起論。《起信論》立真如、生滅兩門沒有不對之處,問題在于以不生不滅與生滅而合成阿賴耶識,有違般若學所講與生滅合者為菩提,不與生滅合者為涅槃的觀點;在于以真如和無明互相憩習,有違阿彌耶識受憩含種子的觀點。 華嚴和天臺都依《起信論》立義,所以歐陽境無又對這兩宗加以批評,他認為兩宗判教,天臺四教(藏、通、別、圓)和華嚴五教(小、始、終、頓、圓)都有錯談。天臺的過錯在于輕視《涅槃經》,華嚴之過在于區別本無差異的圓教和頓教。天臺的三止三觀,在已譯經論中也找不到任何根據,沒有經典作依據。 對于佛法本身的概念界定,歐陽竟無提出了著名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的觀點,指出佛法就是佛法本身,佛法非宗教:宗教有教主,而佛法無,佛法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宗教有不可侵犯之圣經,而佛法講經也有了義不了義,主張依義不依語,依了義而不依不了義經;宗教講戒條尊嚴,佛法以戒為達究竟的方便;宗教有其信仰,只講感情之服從,不講理性之批評,而佛法講依自力證得圣智。佛法非哲學:哲學講究追求真理,反而成為一種執著,佛法只是破執,因此不說真理,只說真如;哲學探討的,都屬于知識論問題,都不出計度分別,如佛教所批評的識,而佛教依智不依識;哲學之宇宙論,以前有唯物、唯心和二元之說,現在有各種科學,就現代科學而言,只執宇宙現象之有,而不知本體,而佛法不這樣,不講宇宙,只講唯識。宗教有悲無智,哲學(和科學)有智無悲,而佛法有智有悲。宗教只有結論,哲學只有研究,佛法則在結論基礎上研究。 歐陽竟無在現代佛教史上的貢獻,主要在其刻經、辦學和佛學研究諸方面。就佛法研究而言,他的貢獻在唯識方面。他研究唯識學,目的之一是改變中國人傳統思維中的空疏之風,他批評國人“對于各種學問,皆欠精密之觀察,談及佛法,更多疏漏,在教理上,既未曾用過苦功,即憑一己之私見,妄事創作”(《唯抉擇談》,《歐陽竟無內外學》甲函)。他以唯識的縝密思維來改造國人的思維方式,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
|||||||||||
來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工程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Celeb/DL/DL-166576/ |
|||||||||||
[返回首頁]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