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去年開始,各個思想文化網站突然出現大量鼓吹儒學的帖子,仿佛“老軍醫”在一夜之間把所有的電線桿都刷上自己的廣告。我對儒學談不上喜歡還是討厭,但對這種造勢行為卻不以為然。娛樂明星自我炒作,那是他們的工作,只要手段高明老百姓都會喜聞樂見。但是,一些要繼往圣、開來學的“大儒”,一邊“隱居”一邊
頻頻在各種媒體上露面,他們的粉絲也以此為榮。這種“儒學公關”本來無須認真對待,沒想到不少學者或者不明就里或者混水摸魚地參與其中(當然,不能排除其中有認真討論問題者),最后居然把2004年搞成了所謂“文化保守主義年”。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大學宣布組建國學院的消息更值得認真對待。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相信主辦方確實想認認真真做點事情;但“好心也會辦壞事”,因此我們更需要對這個計劃進行檢討。提到國學院,一般都會追溯到1922年創立的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和1925年創立的“清華國學研究院”(關于這兩個學術機構的研究可參見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和蘇云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等著作)。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中國諸多國學大家的出現,固然與國學門和國學研究院這種小環境有關,更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那時距五四運動不到十年,距廢除科舉不過二十年,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大都受到過完整的國學教育。
今天,討論國學院之前,首先需要對國學進行界定。可“國學是什么”又是一個過于宏大的命題,我只能避重就輕地說一下“國學不是什么”。據一位親歷國學院創建過程的中國人大中文系博士生分析,有人喜食野味吃出了非典、有人貪污腐敗包二奶等“不良現象”都跟現代中國缺失“生活哲學”有關,而國學的精華部分可以彌補這種缺失。這讓我想起王小波對國學的看法:“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拉封丹寓言里有一則《大山臨盆》:大山臨盆,天為之崩、地為之裂……最后生下了一只耗子。王小波用這個寓言形容某些國人,他們把國學的作用放大得像大山臨盆一樣壯烈。國學是否能夠拯救世界,這是一樁懸案;但國學不是非典疫苗、不是紀檢委、不是勵志小語,這卻是一定的——我們不能把國學院當作國務院。
據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透露,國學院準備設立講座教授,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只要卓有成就就請來做講座。他們準備采取特殊的招生方法,甚至打算申請設立國學學位。這些計劃都很富有挑戰性,讓人期待。但讓人不解的是,當記者問到學生的就業,校長表示大型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合資企業都需要國學人才,他們可以制定企業戰略、寫作政府文書;當記者問到國學院定位,校長又說為了接續文脈、整理國故,現在就業市場上太多大路貨,他們培養的是高層次人才。其實,絕大多數大學都不會以培養“大路貨”為己任,大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國學院這個大山,是否也會轟轟烈烈地生個小耗子呢?如果國學院的理念如那位博士生所言,那倒很有可能。 |